英特尔未来教育(以人为本,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)

2023-01-10 18:31:55 教育百科 投稿:一盘搜百科
摘要深度对话不同领域的“逐风者”,发现时代风向的通关密码,看见新时代下 “逐风者”们的昂扬精神与传奇故事。由腾讯新闻立春工作室与阳光媒体集团联合出品,英特尔vPro平台冠名的《杨澜访谈录》逐风者第三季已在

深度对话不同领域的“逐风者”,发现时代风向的通关密码,看见新时代下 “逐风者”们的昂扬精神与传奇故事。由腾讯新闻立春工作室与阳光媒体集团联合出品,英特尔vPro平台冠名的《杨澜访谈录》逐风者第三季已在腾讯新闻上线,安徽卫视同步播出。

11月3日播出的第四期节目,杨澜对话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、中国计算机技术的“播火人”之一李晓明教授和英特尔公司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、中国区云&行业解决方案部总经理梁雅莉,一起来聊聊中国教育数字化的起源与发展,以及前沿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对教育行业发展的深远影响。

英特尔未来教育(以人为本,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)

信息化的开始,拓展了教室的边界

即便现在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,课堂实验、课外实践、多媒体教学等等,但提到学习、教育,大众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场景,就是在一间四方的教室里,黑板前拿着书的老师,和课桌前朗朗读书的学生们。

5G通讯技术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速发展,以及疫情等黑天鹅事件的外部冲击,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受到挑战,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授课形式正在极大地拓展着教室的边界。

自1994年中国实现了互联网的全功能链接,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就开始了。李晓明教授在1996年就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率先推进了一个远程跨国课堂的实践。当时他正在美国做访问学者,感受到了网络技术的冲击,就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起做了为期几周的教学实验。六名学生一位老师,在没有视频,只有文字和图片,网速极慢的条件下,开始了我国最初的教学信息化探索。

英特尔未来教育(以人为本,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)

梁雅莉最早则是在跨国公司接触到教育信息化,给她较大冲击的是为偏远地区的学校捐赠电脑。当缺少老师甚至教室不能够遮风避雨的时候,电脑真的需要吗?“可能不需要,但这为他们种下了一颗种子,打开了未来世界的大门。”梁雅莉感慨到。

教育方式的新尝试,对于学生就是一个打开心智的过程,只有当听过、见过、感受过,他们才不会被禁锢在一方小小的教室里,学习是没有边界的。

数字化的尝试,带来教育观念的革命

如果说教育信息化主要集中在传播层面,如电视的出现催生了广播电视大学的产生,视频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远程视频教学的落地,那么数字化则是在信息化上的进步,是发展的新阶段。“要从规模、效果和效益三个层面评估数字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。”李晓明教授总结。

MOOC(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,中文译为“慕课”)从2013年开始进入中国,是我国在交互式在线教育的新尝试。作为慕课在中国发展的最早组织者和实践者之一,李晓明教授见证了慕课在推动中国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过程。“从早期大家普遍对在线教育持有的怀疑态度,到现在中国慕课走在了世界前沿,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能够支撑起全国这么大规模的线上教学,对于我们从事教学的人来说是很兴奋的一件事。”李教授无不自豪地说道。“虽然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空间,但这个数字化的进程对教育带来了很深刻的影响。”

英特尔未来教育(以人为本,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)

梁雅莉对李教授的总结感触颇深,“近几年,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已经变成了现实。停课不停学是依靠技术的发展来实现的。”受疫情影响,全球大部分学校曾被迫关停,疫情扩散严重的初期,约190个国家曾暂停了线下课程,超过15亿学生的教育进度受到影响,在线教育成为实现“停课不停学”的唯一选择。

再比如物理、化学等课程实验,以前都是老师在讲台上做示范,学生们围在老师身边,视线受阻的情况下很难看清老师完整的实验过程。但在人工智能实验室,“老师可以精准地去做实验,每个同学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。”同时,化学、物理、生物单一学科的场景可以通过远程管理技术,AR、VR技术变成多学科的复杂场景,打破时空的限制,学生可以亲手尝试又避免了危险,这在以前也是不可想象的。

梁雅莉还认为,“技术对于教育最大的推动是教育资源的普及性。”去年英特尔为大凉山20多所学校、10万名学生邀请奥运冠军在线上讲授《开学第一课》。跆拳道冠军吴静钰分享了她是如何从景德镇走到全国、全世界的经历。一个大凉山的小女孩因此受到了鼓舞,觉得自己只要努力,也有机会实现梦想。“这就是教育的力量,为了实现这种教育,背后的技术、可管理的方案都是不可或缺的。”

数字化影响到人,是一个缓慢的过程

在真实的课堂里,老师常给人一种火眼金睛的感觉。哪个学生在打瞌睡、做小动作,甚至是走神,他总是能第一时间观察到。但在线课堂,老师敏锐的观察力偶尔会失效。李晓明教授肯定了这种情况,又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:“一个是技术来管,一个是规则来确定。”如必须打开视频,经常提出一些小的题目请学生反馈,点名等。

其实,这种情况也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。梁雅莉介绍,“通过大数据的采集,形成算法,可以帮助老师回溯学生的听课状态,统计学生在课堂上举手的次数等,这些都会为老师添上了一双翅膀”。

十年前,在国际教育领域有个非常著名的“乔布斯之问”: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,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?李教授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:“世界上没有被信息化改变太多的有两个行当,一个是教育,一个是教堂。教育很重,重到是社会的根基,凡是重的事情惯性就大,所以教育被信息化改变的慢是自然的。”

梁雅莉也很同意李教授的看法,“任何的信息化技术涉及到人,会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。”英特尔从1968年就开始做“未来教育”项目,当时的CEO贝瑞特曾说,“电脑和技术不是魔法师,魔法师是我们的老师。‘未来教育’就是培养老师。”

“未来教育”迄今已经培养了大约2000万名教师,其中270万名来自中国,背后是近亿名的学生。梁雅莉说,“当你拥有了一个数字化素养的老师,他会为未来培养拥有数字化素养的人才,这是最根本的。”

英特尔未来教育(以人为本,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)

当被问及老师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,李晓明教授和梁雅莉都很乐观。梁雅莉说,“人工智能不是要取代教育者,教育的本质是一个人文的事业,带有温度和情怀。只有活生生的教育者,才能给学生带来最好的教育。”

李教授也讲,“相比于担忧人工智能取代自己的工作,更多的老师期待它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做教育。”但照本宣科的教育是需要改变的,也可以被取代。

在世界格局不断变化的今天,智能时代无疑是一个新起点。前沿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,将进一步释放教育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潜力。

教育的逐风者就是在这样数字化、智能化不断加深的过程中,寻找教育与技术平衡。“人”既是智能时代的原点也是教育的原点,所以我们要多思考教育应如何培养塑造人,才能使其适应智能时代的更迭,展现人的价值。

正如美第奇效应所示,当思想立足于不同领域、不同学科、不同文化的交叉点上,你可以将现有的各种概念联系在一起,组成大量不同凡响的新想法,创新就发生在交叉的地方。

可以预见,教育的数字化会为老师提供更多元的教育方式,为更多学生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。期待教育的数字化,为我们的未来带来更多可能性。

关注《杨澜访谈录》逐风者第三季

请在腾讯新闻客户端中搜索“杨澜访谈录逐风者”

一起关注“逐风者”们逐风破浪的精彩故事!

英特尔未来教育(以人为本,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)

声明: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(图文、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 88888@qq.com